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显示内容
农民画中的诗意田园与文化传承——《田埂上的壮美风景》述评

《田埂上的壮美风景》
王锐 王娟/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23年12月出版

  民间文艺自古以来即被人民大众所喜爱,尤其是农民画,这一源自田间地头、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自20世纪50年代农民画出现以来,农民画中的特殊形象表达有其突出的形象符号,而这种符号的谱系又与“农民”的概念密切相关。农民画要画农民,曾经成为一种共识,但随着乡村在变,农民的形象也在变,目前的农民画创作主体已经不再只是种地的农民,而变得复杂起来,目前已有多种身份和职业的人加入其中。农民画的主题也开始出现了多种表达方式,画中的形象也随着地域、文化、节庆等产生了新的变化。

  农民画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艺术实践、文献研究、核心考辨和创作形象等方面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审美样式,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形象,不同地方的农民画因文化差异所构建出来的形象表达也不同。在20世纪中期,罗兰·巴特提出形象修辞,思考“意义如何进入形象”,旨在揭示视觉形象的意义生成机制。而无论是语言修辞还是图像修辞,其目的都是实现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不是绝对的一致,而是有差异的同构。对照各地农民画不同时期的发展,亦是如此异曲同工。

  广西,是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12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节庆活动、服饰特点、舞蹈音乐等与新时代下的社会发展、环境新居、科学技术、经济产业、现代文化等融合交织,为广西农民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进而汲取歌圩、蜡染、年画、刺绣、剪纸、傩戏、戏曲等民间艺术的养分,使农民画更具文化气息。从近几年的广西农民画来看,“新”体现得淋漓尽致,广西农民画区别于以往的农民画创作方式,形式感更强,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寓意表达更为强烈,更加贴近当代视觉经验和审美感受、生活共情。既有丰富的文化体量,又兼及大众文化的审美期待,逾越既存的雅俗藩篱,打破现有的创作形象和修辞陈规,构成雅俗共同体的绘画形态。艺术对于他们而言,是朴素的、发自内心的表达,出于心之所向、发乎内在的冲动,依兴趣喜好,无为而画,乃情动于中而形于图,嗟叹之、咏歌之,甚或只是想象之、抒写之、记叙之。由王锐和王娟编著的《田埂上的壮美风景》一书,以广西农民画为主,从“颂党”“丰收”“新家”“欢歌”“安宁”五大主题出发,表现了农民画中的诗意田园与深度的文化解读与传承。

  首先,“颂党”这一主题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民画以其特有的方式,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以及对党的深情感恩。农民画画家从响亮的歌声中听到党在人民内心深处激起的回响,创作出作品《庆建党100周年》《再唱赞歌给党听》《歌唱祖国》《文艺下乡颂党恩》等。如作品《文艺下乡颂党恩》,以文艺下乡为主题,描绘社区“文艺进万家”文艺演出的场景,表达文艺下乡带动村级文艺繁荣,发展出新的“乡村文艺”。

  其次,“丰收”“新家”“欢歌”三部分的主题从乡村丰收景象、乡村非遗文化、乡村文化旅游、乡村特色美食等到乡村科技进步、乡村环境改善、乡村设施完善、乡村品牌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再到展现广西各民族在传统节庆活动下对新生活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三部分彼此契合互补,相得益彰。从中可以看到,一幅幅描绘丰收景象的画作,一幅幅表现农村在党的好政策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幅幅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分享着生活的美好。如作品《年年丰收年年歌》,将丰收时节的欢腾跃动展现在画面上,以暖色调为主,画中河的两岸站满了的人,他们姿态各异,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放眼望去,最先看到的就是“庆丰收”三个字和装满谷物、瓜果蔬菜的箩筐,里面有金灿灿的南瓜、水稻和玉米等,旁边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篝火,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吹着唢呐,打着鼓,敲着锣,欢乐地舞蹈和唱歌,传递丰收的喜悦。如作品《壮乡小康新农村》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表现出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变得更美,乡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业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画中金黄的硕果压弯了枝头,人们忙着把果子装车外运。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太阳能路灯节能环保,安全可靠,不但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升,他们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作品《壮乡古镇三月三》描绘了壮族“三月三”的盛况。古镇的街道上,有人拍照合影、抛绣球、对山歌。画中一条金黄色的长龙腾空而起,与舞狮遥遥相望,少女们穿插其中,伴随欢快的芦笙曲,载歌载舞,这一主题,更是将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最后,“安宁”这一主题贯穿了整本书。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又拥有1020公里长的陆地边境线,广西农民画画家运用独特的民族特色绘画语言、明亮的色彩、富有创造性的构图,以边境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民族特色风情和国家安宁、安居乐业、和谐安定的生活场景为主题进行创作。如作品《欢乐边关》中,画面围绕界碑展开。画中头戴斗笠的京族群众与其他少数民族民众和谐共处,在界碑旁载歌载舞,共享和平安乐的生活,画面最上方展翅飞翔的白鸽寓意着和平,更展现了乡民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探索农民画的创新性应用,通过跨界和延伸,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驱动力。在这样的语境下,通过《田埂上的壮美风景》一书,农民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再次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深度,不但呈现了当代农民画发展的一种方向,更是广西农民画的人文审美和文化符号的深度体现;同时对农民画作品中的创作技法、艺术特色进行了集中展示,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不但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和深入了解农民画的途径,更是对农村文化、生活状态与人民情感的细腻解读。

Processed in 0.091(s)   10 queries